经济化浪潮下老街该何去何从

期次:2018年第9期    作者:□ “走进老街” 调研观察团   查看:362

  如今,城市经济快速发展,大型商业中心、科技产业园兴建,老街的吸引力逐渐下降,是日渐没落还是重现生机?2018年暑假,苏州科技大学“走进老街”调研观察团走进11所城市老街进行调研。学生们发现,老街在政府支持下新建成为主要趋势,商业化拉动老街经济发展,原住民生活水平提高,但也存在诸多弊端。

  老城新建焕发生机

  数据显示,在调查的 11所城市中,几乎所有的古城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改造。60%的古城被开发为旅游街区,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门面担当。30% 的古城则发展为住宅区,还有极少数是半旅游区半住宅区。

  旅游街区主要依托当地历史文化,打造特色文化老街。成都宽窄巷子商业定位为“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”,致力于让游客体验成都原真生活。分版块、分模式、有条理地打造精致宽窄巷,在追求现代商业化的同时,保留了诸多老成都元素。对于原住户,政府采用异地安置、金钱安置政策,非强制性迁出 834户居民,留有110户仍在宽窄巷子。位于镇江市的西津渡古街区,以其历史遗迹的高度保存跻身于国家 4A 级旅游景区。苏州的甪直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,小桥流水,青砖黛瓦,曾经的手工业十分发达故而开发了传统妇女手工服饰旅游攻略。这类依托当地文化的古镇将古迹文物当做文化传承的载体,为了免于人为破坏,大量迁移原有居民,古镇内通常只余各类特色店铺,实现经济和旅游的同步发展。

  商业化冲突下弊端频现

  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比日趋提升,给老街带来新生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。调研“淮安河下古镇”的成员马逸雯发现:“河下古镇建筑主要分为三种:民居、商业建筑、宗教建筑。其中商业建筑数量最多且多为近年来新建,而大多数民居和宗教建筑则有着几十年的历史。位于老城区的街道多为 3-5米宽,环境混乱,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。”调查显示,11所老街中 7所城区建筑多为仿古建筑,原始民居大部分被拆除,房屋居住功能下降。“古不古、洋不洋”,混乱的建筑风格破换了原始的文化个性。在诸如成都宽窄巷子、苏州古城区等地,因为历史文化悠久,城市经济发达,古城区的开发和保护做得比较完善,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能进行文化创新。交通是限制老街发展的另一要素。11所老街仅有 3所位于市中,远离城市的老街住民多是不愿离开的老人,节假日成为老街旅游旺季。作为旅游街区的老街中经济形式单一化,大多依托景区发展,“餐饮为主,娱乐休闲为辅”,个体式经营的饭店、特产店占据主体地位,文化产业缺乏。

  群体出现多元文化诉求

  在老街渐渐披上华丽的新衣后,不同的百姓有不同的诉求。采访过程中,大多数中年人普遍认为自从古镇被开发后,他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,为古城区得到开发而喜悦。学通社成员黄丹告诉记者,近 2/ 3采访过的老人都对政府的规划双手赞成,只要规划适度得当,以人为本,百姓们都愿意支持老街发展。另一小部分老年人则有深度念旧心理,他们倾向于以往的慢节奏生活和走亲访友的邻里关系,而今老街被开发,传统生活节奏被打破,再加上儿女们大多居住在城市市中心,经常感到十分孤独。

 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,老街住户十分关注老街发展现状,通过电视广播或社区宣传,在关注的同时他们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。11所老城区调研中,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殊的群体“老街匠人”和他们的“绝技”钉鞋底手艺、挑担绝活、半咸半甜烧饼……令他们忧心的是这一身活计却没有人来传授。泰州稻河古城区的修伞匠王老说道:“希望政府能够成立相关部门进行支持和重视,组织和号召有心意的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”。古老手艺的传承是老街发展最容易忽略的地方,也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的地方。

  发展得到多方支持

  根据调查,当地政府、企业、高校成为古城区发展的三大助力。在建设过程中,政府选定建设范围,提供总体规划和设计理念,企业投标引资,高校则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,梳理保护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为政府提供建议。“城市和人”的理念在古城区设计中被频繁提及,越来越多的“古城改造”被列为政府重点工程。高校学者在社会调研中从专业、文化角度解析古城区,保护民风民俗,增强了古城区文化软实力。越来越多的古城建设采用招商引资的形式,为政府建设资金提供支持。

  “每一所老街都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体现,一昧的商业化或者放任无为都不是正确的方式。继承与发展是永恒的命题,在发展老街经济的同时更应当注重老街精神、老街文化,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或许在未来,老街会成为城市的一张精神文化名片。”观察团成员吕丽说。

  (孟茜,崔雨杰,孙萌,黄丹,吕丽,王颖,刘磊,田思雨,刘雨涵,马逸雯,郭永庆,陈晨,张恬,刁文睿,卞钒,蒋政权